自焙電極的焙燒和消耗是連續進行的。中小型礦熱爐和敞口式礦熱爐通常添加每塊5Kg左右的塊狀電極糊,密閉礦熱爐則采用粒度小于200mm的小塊電極糊。電極糊的添加要于電極的下放量相適應。維持電極糊柱的高度,使電極焙燒帶的電極糊具有一定的壓力,以增加液態電極糊的致密程度,從而提高燒成電極的強度。糊柱高度與電極直徑的關系在實際操作中,冬季電極糊柱可以偏低,夏季可以略高。
糊柱過高,低分子組分逸出后被冷糊柱捕集而凝固,使該部分糊柱可塑性增大,容易出現偏析現象。同時,還會造成電極糊懸糊,懸糊將使電極殼形成充滿可燃性氣體的空間,具備點火條件時會發生爆炸事故。
電極殼的接長過程要注意電極殼的定位。按工藝要求,電極殼的鋼板接縫必須滿焊,焊縫應連續密實、平整均勻,肋片要焊牢。研究指出,在1000℃時電極碳素材料承擔50%的電流,其余50%由電極殼和肋片承擔電極殼29%的電流。如12.5MV·A的礦熱爐,肋片大約承擔6500A的電流,忽視肋片的焊接將導致肋片連接處附近的電極殼電流過大,焊縫過熱,發生軟斷及掉頭事故。
由于電極不斷消耗,為保持電極工作端長度按一定時間間隔下放電極,電極下放量和頻度依冶煉品種、電極燒結狀況、電極消耗速度而定。正常工作時,電極下放量應等于電極消耗量。
銅瓦內部燒成電極高度只有150~200mm。電極方梁不能過大,通常密閉爐的地啊你每8h放電極5~6次,每次下放20mm左右:敞口爐每8h最多放4次,每次不大于50mm。下放電極時需降低負荷30%,以防止銅瓦與電極接觸不良打弧,燒穿電極殼造成漏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