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火澆注料往往以散狀混合料的形式供貨,筑襯施工在現場實施。通過向耐火澆注料中加入一定數量的水,將干粉料與適當的水混合制成耐火澆注料—水體系漿體(糊狀)以后即可進行施工(澆注)。在通常的情況下,振動成型耐火澆注料和耐火搗打料一樣,也需要支架模板才能進行筑襯施工。施工體就地養護、硬化、脫模烘干然后交付使用。
耐火澆注料漿體的施工性能的好壞,直接決定其流動性(有時也包括觸變性)。可見,水也是耐火澆注料中的關鍵結合劑,它在耐火澆注料的澆注過程中起到媒介作用,可保證耐火澆注料漿體具有一定的觸變性和流動性(施工性能),而硬化以后又能獲得致密的澆注構件或者襯體,使之具有較好的結合性能和機械強度等。不過,為了獲得較佳的耐火澆注構件或者襯體,其用水量需要進行嚴格控制。因為增加用水量(用水量高)會導致骨料同粉料分離沉積,使耐火澆注構件或者(整體)襯體在干燥過程中由于大量水分在逸出時產生較多的孔隙(氣孔),從而會導致其結構疏松,性能下降,一級燒成后一些重要性能,如強度降低,抗侵蝕性下降等。
從原理上看,如果水首先僅填充顆粒之間的空隙的話,那就能通過最大化粉料的堆積密度達到減少用水量的目的。然而,最大的堆積密度會導致最小的流動性。一般認為自流耐火澆注料理想的安德森系數應是q=0.22,因為這種顆粒級配可以減少粗顆粒之間的內在干擾(MPS值高)。這就說明:為了限制用水量,即可通過一種機制細粉來改善耐火澆注料的流動性,這種改善耐火澆注料流動性的組分稱為助流劑(細顆粒也是助流劑)。因為這種助流劑增加了粗顆粒之間的距離,減少了粗顆粒之間的內在干擾,從而提高了耐火澆注料漿體的流動性。
雖然粗顆粒會降低耐火澆注料漿體的流動性,但它卻能提高耐火澆注體后的機械強度,減輕燒后收縮,降低材料成本。另外,粗顆粒(骨料)還可以為耐火澆注構件或者襯體在干燥過程中水蒸氣逸出時建立安全通道,避免在水蒸氣逸出時導致耐火澆注料構件或者襯體的組織結構產生嚴重的破壞,而保證材料結構的完整性。
在限制用水量的條件下,要確保耐火澆注料漿體的施工性能,往往需要使用表面活性劑即減水劑(塑化劑)或者分散劑來提高耐火澆注料漿體的觸變性和流動性,以使耐火澆注料漿體能獲得性能理想的澆注施工性能。通常,都采用復合表面活性劑來提高耐火澆注料漿體的觸變性和流動性以達到最佳的減水效果,提高漿體的澆注施工性能。
耐火澆注料+水混合制成耐火澆注料漿體是其施工中極為重要的工序。混合是在專門的混合設備中以恒定的速度完成的。在混合過程中產生的混合作用力,混合均勻所需要的時間以及耐火澆注料都會提高。
耐火澆注料混合物中都含有一定數量的細粉和微粉,而粉體一般具有自然團聚傾向。粒子的黏附團聚的作用力是和水存在下的毛細管力,而且兩者在不同組成粉體中的作用更加復雜。
在加水初期,粒子會被所謂的吸附層的液膜覆蓋,同時粒子間出現連接“液橋”。吸附層重疊便產生了吸附力而導致粒子聚結。該吸附力隨著粒子的接觸面而擴大而增大,隨之便提高了團聚體的強度。
在進一步加水或改善粒子中水使之分開時,由可提高被水包裹粒子的數量,同時增大轉矩。
當水含量達到臨界(轉折)水平時,便會在粒子間形成“液橋”。系統的抗剪切力則急劇增大(此時有毛細管吸引力作用)。通常,抗剪切力是隨著粒子表面積的增加(即粉料粒徑的減小)而增大(因為有過量的“液橋”形成)
當耐火澆注料中水正好足以充填粒子間的空隙(氣孔),并覆蓋粒子表面達到臨界值(轉折點處)時,毛細管力最強。進一步加水便會導致“液橋”數量急劇減少,隨之泥料(漿體)的抗剪切力也會下降。
耐火澆注料在加水混合的初期階段往往會形成含水的團聚體(有的團聚體內還包裹有大量的自由水即非吸附水),它會嚴重影響耐火澆注料漿體的流變性能。因此,只有將這些團聚體打散以形成較小的移動單位(粒子或粒子團),耐火澆注料漿體才能具有流變性能。